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止
——记bat365在线平台“身边榜样”、法学院博士生胡婷
胡婷近照
胡婷 2013年8月进入bat365在线平台法学院学习,2016年7月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6年8月至今在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2013年-2015年担任校研团组织部副部长、校研团实践部启航中心主任;2016年起担任法学院德育助理,历任bat365在线平台法学院法硕14、法研15、法博各年级带班助理。2017年7月远赴非洲进行bat365在线平台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担任埃塞俄比亚实践支队支队长;2018年7月至今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访学。
探索行远:把非洲的声音传递到中国
“我渴望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多元化面貌,我想去非洲看看,看看这块神秘的土地,也看看在那边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
2017年7月,胡婷参加了bat365在线平台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并选择了远赴非洲。“飞机降到博乐机场时,亚的斯亚贝巴的天空还是灰蒙蒙的,马车、羊群杂混在人来车往的马路上。”胡婷的探索从这里开始。在这次实践中,她担任了埃塞俄比亚支队队长,她与队员们在行前做了充足准备,并共同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埃塞六人行(Friends in Ethiopia)。
“我们去了亚吉铁路、访谈了中土公司的中国员工和当地雇员。我们还利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联系当地的中国企业进行调研,包括东方工业园、华坚鞋业、力帆工厂等。”因为时间极其有限而机会弥足珍贵,在最后一段时间,胡婷一天要去好几个地方,经常连轴转,不休息。同时,由于胡婷是法学专业,对当地的司法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也去了埃塞俄比亚联邦各级法院和仲裁机构,了解当地司法系统现状,收集资料并对埃塞俄比亚工业园进行投资法律环境分析。
“非洲传来的声音相对来说太少了,既然学校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就有一种责任感想要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传递给大家。”短短四周的时间,胡婷组织支队成员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整理了超过3万字的访谈记录,“埃塞六人行”公众号获得了1000多的粉丝量、8000多的总阅读量。
回国后,胡婷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并组织队员对公众号上的文章进行修改,最后在纸质媒体上共刊发了5篇,包括发布在新华社的《通讯:清华博士生暑期实践感受真实的非洲》,环球杂志的《亚吉铁路上的中国人》,青年参考的《中国企业让德雷达瓦变了样》《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印象》《埃塞俄比亚的“互联网时代”》。这些报道都传递了非洲的声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给非洲带来的改变。胡婷说,“去了非洲,跟去发达国家不同,你会有种换位的思考,你会意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你会直观地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国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不懈的努力!”
“我们坐上了亚吉铁路列车,车内是熟悉的中国制造,而车窗外则满是非洲的异域风情,沿途无论近处还是远处都站着挥着手、驻足观看列车的埃塞俄比亚人民,这种车内中国、车外埃塞的情景让人充满了感动。”亚吉铁路两旁的非洲沃土上,有着枝繁叶茂的金色合欢树,它们长久生长在这里,默默见证了这承载着友谊和希望的铁路。胡婷在一带一路的探索中意识到,要让更多人认识非洲,推动更多改变的发生。
探索服务:做同学们信任的带班助理
胡婷的探索有广度,也有温度,她不只关注对国际社会的眼界开拓,身为法学院德育助理的她也非常重视对身边同学的共情理解。
在2018年带班助理评议中,胡婷获得了法学院民主评议率第一名。“其实我也没想到评议率能这么高,毕竟这么多同学,我的工作可能无法对每一个人都做到面面俱到,非常感谢同学们的认可,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难以想象,她每年的带班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而200人的庞大队伍如何实现全覆盖呢?她通过党团班建设以及平时与同学间一点一滴的相处,架构了有力的信息传递网络与反馈沟通渠道,并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她表示,这是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没有当带班的时候,你的所烦所恼皆是自身三两事,但当了带班以后,你会发现在我们并未感知到的环境里,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和消极的状态,而同学们这些各种各样的状态也需要辅导员去协调、劝慰和鼓励。”
在最开始疏导同学的阶段,胡婷也有过身心俱疲的时候,也有面对一些同学的抱怨中束手无策的境况,但是心所在,责任所在。每每此时,胡婷都谨记着责任、高标准要求自己、多多激励自己,学会快速地在纷繁杂乱的事情中直击要点,将所有任务落到实处。胡婷说:“在与同学沟通交流中,收获最大的是自身对多元化的包容以及与同学相处之后的情谊。”
胡婷参加法博17班级集体活动
探索实务:从中国问题出发的理论研究
无论在硕士期间还是博士期间,胡婷的专业成绩都是第一名。虽然如此,她一再表示,从被动地完成相应的作业或是任务,到主动地去思考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按照问题进展不断探索、总结和提炼这完全是不同的思维路径,而后者,则是现阶段她应有的状态。
早在博士刚入学时,胡婷就确定好了博士论文要做强制执行法领域。一个是当前我国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执行难和执行乱问题,二是现有理论资料较少,需要进一步充实。
“我的导师王亚新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要研究真问题,老师一直身体力行地带着我们去各地的法院调研,去了解实务中的真问题,去了解法律运行的情况、实施的困难,并引导我们将自己所习得的理论从碎片化到体系性的进行解释和阐述,并思考可能性的方案。”2017年1月,胡婷跟随导师前往广东进行审前程序的调研。他们去了粤东、粤西和粤北,胡婷每天除了访谈和整理外,就是和老师师兄师姐们沟通法院做法可能存在的问题点,并进行深入讨论。在集中半个月的调研过程中,总发生着的是实务的困惑、老师的点拨,和偶尔的顿悟,每每有收获,她总是很开心。
2018年3月,为了收集博士论文资料,胡婷独自前往上饶中院进行调研。“我白天的时候跟着执行法官一起上班,将执行各阶段的场景记录下来,并在脑中固化,而晚上下班后就留下来阅读案卷,整理实务中的思维以及问题点。有时候要到晚上11点才回家,整个法院就剩下我一个人和一堆案卷在一起。”
一手实务资料的了解对于强制执行法的研究并不够,强制执行法的研究还缺少大量比较法的资料。“在阅读整理国内文献过程中,我觉得我的论文必须迈过去的坎还有一手的德文资料。”现在,胡婷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访学,她还是继续着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虽然辛苦但甘之如饴。
在慕尼黑大学图书馆里,面对德国浩如烟海的文献著作,胡婷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有些问题是需要穷其一生来研究的。“我始终觉得能将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命运共呼吸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情。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领域处于建构阶段,我们还需要很多努力去建造、去积累,这都离不开中国年青一代的付出。”胡婷希望能对自身所研究的问题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当前中国的实务现状,来解决中国所存在的问题。
胡婷在慕尼黑大学访学
清华几度春秋,从埋头苦读的研究生成长为推己及人的知心姐姐,从国际性的视野反思自身到深入基层了解真正的中国问题,胡婷一直所忠于的是一份信任和一份担当。“在非洲,我们大部分是在‘教’,但在德国我们很多都是在‘学’。在非洲,它提醒着我们的过去,而在德国它警示着我们的差距。”长路漫漫,未来可期,胡婷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清华新闻网2月2日电)
供稿:法学院 编辑:赵姝婧 张睿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