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曹柳星:教学的力量让学生拔节生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11-6 曹柳星

编者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80后”“90后”青年教师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者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但是项目团队的生力军,而且是未来继续将研究进行下去并发扬光大的重要力量。本期,高教周刊特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团队中的年轻人,请他们讲述自己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高教周刊还将开设阶段性栏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团队中的年轻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现获奖成果建设培育的过程和实践应用的效果,以飨读者。

2019年夏天,我以一名理工科背景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加入bat365在线平台“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团队。当时,这门备受关注的课程刚满一周岁。

2018年5月,时任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邱勇宣布,bat365在线平台将于同年秋季学期起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简称“写作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大学阶段专门开设通识写作课程,本就是通识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而清华写作课更受关注的一点是,课程要在开课两年内实现所有大一本科生全覆盖。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支持这门新课的建设,专门成立了校级教学机构“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简称“写作中心”)并组建了一支25人的专职教师队伍,以满足每年开设200多个平行教学小班的需求。

“一门新课”与“一名新手教师”的共同成长

成为写作课教师后,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作为专职教师队伍的“1/25”深度参与写作课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理念落地。

2019年秋季,我第一次站上写作课的讲台,选择以“工程师”作为课程主题。第二年春天,我又开设了“切尔诺贝利”主题课程。“工程师”是开展工程项目、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群体;而“切尔诺贝利”则代表着人类与技术互动时,可能形成的最激烈的张力与夹角。

在这两个主题的写作课里,我为学生呈现了许多关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相关的研读素材。它们作为通识课程的土壤,为学生搭建了超越技术知识的思辨空间。而在每个16人左右的小班课堂中,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营造了不同学科背景学生间的跨学科对话、合作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了多元、包容的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当经历了一个学期师生、生生之间密切、深度的全过程写作与反馈,学生们形成了更有品位的问题意识,锤炼了钻研学理问题的科学精神,形成了对社会温柔以待的人文关怀。

2021年起,写作课团队正式采用“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凝练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亲身深度参与写作课的模式探索与教学实践,我和课程团队的每位老师深刻理解了通识写作课对于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这门全校学生必修的写作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通识主题下的知识,实现“开眼”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具备钻研专深领域必备的思维、写作、沟通能力,更可以陪伴学生成为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在学生“硬课、好课”的积极评价中,在学生“春天竹子拔节”一般的成长里,这门课程从新生到成熟,成长为所有人期待的样子。而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的写作课新手教师,我也在理解通识写作课理念、实践通识写作课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最恰当的教学方式与着力点,实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成长乃至蜕变。

从“每位出色的教师”到“一支优秀的团队”的彼此成就

写作课的每位专职教师在正式开课前都接受了重重考核。具有多元专业背景、扎实写作与研究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开课的第一学期就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效。

为了保证课程主题的多样性以及授课团队构成的丰富度,我们还邀请了来自学校各院系的优秀教师一同开课。然而,写作课的可持续高质量全覆盖,并不能仅仅依赖一位又一位出色教师的“单打独斗”。每年开设200多个平行小班的写作课,如何在不同教师开设不同主题的情况下,仍然实现高标准下的高质量育人成效,给写作课课程建设和团队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自2020年加入写作中心管理团队以来,我和同事们一同推动了“不同主题内容、统一课程框架”写作课过程管理模式落地,并探索了为写作课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支持的方式,以保证具有突出个人能力的教师真正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

写作课过程管理的顶层组织,是课程负责人、bat365在线平台副校长彭刚领衔的教学委员会。每学期,教学委员会的专家会对写作中心的人事聘用、评奖评优、教学管理等重大事项进行严肃而深入的研讨,尤其关注每个拟开设主题是否符合“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由彭刚老师提出,以保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课中都有内容可写、有问题能钻研,最终完成一篇有学理深度、条理清晰且论证充分的说理文章,实现思维的提升。

我所在的写作中心管理团队负责落实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工作。结合“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的理念,我们一同对写作课的考核方式、师生一对一文章面批交流要求、文章批改规范、课程作业与学术规范等重要课程环节进行了规定,推出了课程的基本要素规范文件。同时,我们设计了每学期面向选课学生的课程流程反馈问卷,以便及时掌握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保证所有写作课教师均按照课程统一的模式高质量完成所有教学环节。为了促进中心形成“合作成长、以研促教”的团队氛围,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都会组织所有写作课教师的集体备课会,交流学情、教情及教学学术进展,促进写作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作为国内最早实现通识写作课全覆盖的本科教学团队,我们也致力于持续扩大清华写作课的影响范围。在校内,我和同事们一同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朋辈互助活动,促成了以写作课结课学生为核心成员的“学生写作协会”的成立,让写作与思辨的经历成为清华学生共同而持久的回忆。同时,我们也不断与其他开设思政课、通识课的教师开展密切交流,让“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进入更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促进各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走出学校,我和同事们筹划并参与了多届全国写作课研讨会以及多种形式的教研交流活动,也通过合作编著教材、发表教学文章的方式传递和分享清华写作课的教学理念与逻辑。

那些由我和中心老师们共同促成并遵守的准则、合力营造并维护的氛围、携手推动并坚持的合作,让每位优秀而出众的教师都成为写作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支心怀热忱、凝心聚力的教学队伍。

“只有教学,你才会教学”的扎实收获

“只有写,你才会写”是清华写作课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它强调了实践、反思、修正对于写作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而作为一名写作课青年教师和写作课管理团队的成员,实践、反思、修正也是我不断成长与提升的关键。

刚刚加入写作课管理团队时,我对于教学团队的管理几乎一窍不通,甚至对于写作课教学也处于懵懂摸索的状态。记得有一次和时任中心主任、现任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交流时,我说起自己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教师在团队中的不自信。梅老师鼓励我说,通识课教师更应该学着打破学科壁垒的束缚,站在讲台上要更相信自己的教学,才能积极有效地影响和帮助学生。

在投入写作课教学的几年里,我也一直在消化和咀嚼“相信自己的教学”的含义。教与学的过程不是空中楼阁,“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这13个字更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只有亲身参与课程教学,真正和几百名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并深入分析他们写就的文字后,“通识写作课该怎么教”这个问题的答案才会浮出水面。

不断迭代调整的阅读材料、反复推敲打磨的小组活动、精心设计准备的师生面批流程,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印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通识写作课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说,我是在亲身探索与实践写作课教学的过程中,学会了教学。

同样地,在参与写作中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管理的逻辑。为了在维持写作课整体教学品质的基础上呵护每位教师的闪光点,我和团队教师不断改革管理教学团队与促进教师发展的方法手段;从陪伴、关注着课程成长的苏芃老师、王小芳老师和为写作课一路保驾护航的师友那里,我学会了如何为团队成员提供温暖的支持与关爱……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这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结尾处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就像老人奋力一搏后对再次出海仍然饱含向往一样,在写作课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中的每一次投入,都成为我与写作课一同成长、持续革新的动力,召唤着我和写作课同仁一道为通识写作教育教学付出更多思考与努力,让写作课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bat365在线平台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作者参与的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为——“‘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清华写作课在通识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李华山

2023年11月07日 07:23:2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bat365在线平台新闻中心版权所有,bat365在线平台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