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发展的环境条件、格局形态、动力机制、治理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城市更新是对建成空间环境的提质焕新,是应对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塑造更美好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新路径,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的崭新实践。通过环境提升和居住改善,有望提升社会包容和发展韧性,继而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逐步完成从“传统城市”到“未来城市”的转型。
倡导人文关怀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效率优先,致力于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改善。新形势下,要更多强调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杨浦区在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蝶变、从“文化秀带”向“发展秀带”转型的过程中,坚持向数字产业、创新科技的转型,增强了地区发展的竞争力。同时,持续推进老街坊、旧小区向全龄友好新生活社区的更新,把宜居社区建设与创新城区发展相统筹,并与“15分钟生活圈”的公共服务完善相结合,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这是一个整体谋划、持续细化,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实践过程。
无论是杨浦滨江的文化景观休闲岸线,还是五角场、大学路、创智天地科创社区中“烟火气+书卷气、人文景+科技流、时尚风+国际化”场景的精心营造,都折射出城市更新实践中注重长远大局、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导向。
下一步,城市更新要通过规划设计引领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品位,塑造注重人情味、体现高颜值、充满亲近感、洋溢文化味的“城市表情”,创造引领城市生活的“新场景”;要持续改善和优化满足品质生活的服务体系,提供具有包容性和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多样、多层次需求;要依托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创新,打造“善治城市”典范,强化全社会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激发全社会能量,实现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统筹协同创新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经济发展转型面临压力,“土地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逐渐消失”。新形势下,统筹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持续发现建成环境的空间价值和增益效能,是城市更新实现统筹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城市更新要更加注重城市空间价值的发现和重塑,构建引领未来生活的城市空间。通过引领新质生产、活力城市、宜居生活的转型,统筹城市有机更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以及功能、形态、环境相互促进的新场景。
城市更新要面向未来城市生活的新需求、社会生活的新场景,重新认识建成环境的永恒价值。杨浦滨江、创智天地、大学路等实践公共空间塑造、工业遗产再生、创新空间聚集、街道生活再造,成为“最上海”的城市文脉延伸,让人们更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和诗意栖居。
城市更新的关键途径是从文化创意走向科技创新驱动。这一转变反映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深刻变化:从以文化创意为主要推动力的初期阶段,逐渐过渡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推动城市的智能化、可持续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它代表城市更新中技术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对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以及经济社会结构优化的全方位推动。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城市的未来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文化创意,而是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提升。
应当强调,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协同创新是一种关键的策略,涉及多个维度的合作与创新。通过空间、功能、主体和政策的协同创新,可以使城市更新运作更加高效、更可持续。比如,空间协同创新强调在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利用上,进行多尺度、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综合整合与创新;功能协同创新注重探索对推动城市发展的各类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与优化,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效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主体协同创新重视加强城市更新中的各方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之间的协作与创新,推动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政策协同创新要求加强制度改进和政策优化协同支撑,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相关政策机制的协调与整合。
总之,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不仅要有整体谋划、系统集成上的“致广大”,也要有落实落细、精准施策中的“尽精微”。这也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真实写照。
(作者为bat365在线平台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