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杨雪冬、陈桢:做好城市工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1-28 杨雪冬 陈桢

城市是展现现代化成果的重要舞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市的充分发展。城市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市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开涉及城市工作的座谈会并作出具体部署安排,为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推进城镇化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纵观各国现代化发展史,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我国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镇化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将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城市已经成为各类功能集聚的平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如何高质量推进城市工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持,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课题。

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着力避免粗放扩张、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等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城市现代化而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最终将难以持续发展。如果城镇化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道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做好城市工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就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与时俱进推进城市工作,确保城市发展保持正确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城市工作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为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解决城市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先后召开两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3月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叠加的发展态势,对我国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部署,要求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推动城市工作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走出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新路

城市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委、政府、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类主体,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工作面临着人口快速流动、社会结构变化、利益诉求更为多样化等挑战,既要不断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又要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着力提升城市治理专业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方式方法智能化,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城市工作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新时代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城市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工作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城市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城市治理合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确保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城市工作的人民性,党中央提出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本原则,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人民城市建设全过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城市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城市工作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不同环节,以及政府、社会、市民各方主体,要形成合力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科学对待城市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城市相关制度体系。围绕城市运行系统,推动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发展战略等不断拓展传统边界,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围绕城市发展动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及其相关领域配套改革,持续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互联网、云计算等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加以支持和布局,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党中央根据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提出按照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党高度重视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作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城市工作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并随着城市发展进程推进,需要进一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遵循城市工作规律,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积极探索中国式城市发展道路及其规律。中国的城市发展,既有世界城市化的共同特点,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人口规模大、流动速度快,与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等交叠互动。必须意识到,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发展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等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借鉴解决“大城市病”的国际经验,也不能照抄照搬,避免背离城市发展规律的短视行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解决城乡差距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拥有巨大人口规模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城市与乡村将长期共生并存,这是客观规律。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城镇化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没有农村发展,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就会缺乏根基,只有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要更加重视城市的宜居功能和文明传承功能。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成为越来越多人生产生活的空间,必须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把城市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窗口。延续城市文脉,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是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的重要过程。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就是要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不断提升城市的“精气神”。

(作者单位:bat365在线平台社会科学学院)

编辑:李华山

2024年11月29日 09:04: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bat365在线平台新闻中心版权所有,bat365在线平台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